常見問題
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,不斷滲透到中醫學中,深深地影響著中醫的發展;中醫文化植根于傳統文化沃土之中,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寶庫。二者相互融合、相互促進。
談到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,可以先從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基本精神、基本特征入手了解。
中醫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,其次才是治病。“治人”,人不僅自身要和諧平衡,包括陰陽氣血、五臟六腑、寒熱表里等;而且人與人之間要和諧,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,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“天人合一”。中醫學認為,天文、地理、人事是一個有機整體, 人既有自然屬性,又有社會屬性,人要順其自然,適應社會,才能達到身心健康。可見中醫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之中。中國傳統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和諧整體,人、自然、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即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意識。這又與中醫的精神相結合,所以說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關的。
而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:
一、中醫蘊涵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
中醫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前赴后繼不斷實踐、領悟、總結出來的精華,其中充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:用人文科學的理念構建起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,這種醫哲交融現象是任何學科都不具備的。中國傳統文化是儒、道、釋三種流派思想長期融合而來的,三位一體,不可分割,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體。儒學中的天人合一,以人為本,以和為貴,中庸等思想;道家的禍福相倚,對立統一,沉靜無為等思想;佛教中的眾生平等,慈悲為懷等思想,均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。尤其是強調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“天人合一”觀,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,也直接締造了中醫學的基本框架,為中醫學的起步與發展找到了出發點與歸宿。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,五行相貫的藏象學說,陰陽互根的治療原則無不打上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烙印。
二、中醫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
傳統文化對中醫的影響可以說是深遠的。第一,對人與自然的理解,中醫的觀點與傳統文化是一致的,如天人相應,五行生克,陰陽平衡等,醫學理論來源于傳統文化。第二,中醫強調的修身養生觀汲取了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,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、中庸、中和觀;道家的清靜無為、順其自然、禍福相依觀;佛家的隨緣任運、眾生平等、慈悲為懷、空無超然觀等。第三,中醫對病理的認識與治病的方法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,不管是藏象兼治、丹藥醫方,還是望聞問切、推拿捏打等無不有傳統文化的理念在其中,如“平人不病”、“陰平陽秘”等就是傳統文化中“中和”的理念。第四,中醫的一些名詞也受傳統文化影響,比如枟黃帝內經?靈蘭秘典論枠云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;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;肝者,將軍;脾胃者,倉廩之官,無為出焉……”以古代中國社會政治體制中的官制類比人的臟腑功能。可見中醫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之中。
三、中醫的發展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
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寶庫,比如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、生命觀、生死觀、飲食觀等或多或少帶有中醫的印跡;與中醫相關的養生術、相面術、房中術、風水術、武術氣功等對傳統文化的建構與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如果沒有中醫,很難設想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華民族會延續下來,更難設想會有如此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。因此中醫的發展也促使了傳統文化的繁榮。
中醫不單純是一門醫學,它博大精深,廣涉旁通,“上極天文,下窮地紀,中悉人事,大而陰陽變化,小而草木昆蟲、音律象數之肇端,臟腑經絡之曲折”(明代張介賓《類經·序》),三教九流,無所不包容涵蓋,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。
- 上一個:如何應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?
- 下一個:中醫文化傳承的意義是什么?